使用Python和Keras进行主成分分析、神经网络构建图像重建

时间:2022-07-25
本文章向大家介绍使用Python和Keras进行主成分分析、神经网络构建图像重建,主要内容包括其使用实例、应用技巧、基本知识点总结和需要注意事项,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,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。

原文链接:http://tecdat.cn/?p=8417

介绍

如今,几乎我们使用的每个应用程序中都有大量数据- 听音乐, 浏览朋友的图像,或者 观看新的预告片 

对于单个用户来说这不是问题。但是,想象一下同时处理成千上万的请求(如果不是上百万)具有大数据的请求。必须以某种方式减少这些数据流,以便我们能够物理上将其提供给用户-这就是数据压缩的开始。

压缩技术很多,它们的用法和兼容性也各不相同。

压缩有两种主要类型:

  • 无损:即使我们不太“精打细算”,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也是首选
  • 有损: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并不像我们提供服务的速度那么重要-想象一下实时视频传输,其中“实时”传输比拥有高质量视频更为重要

例如,使用Autoencoders,我们可以分解此图像并将其表示为下面的32矢量代码。使用它,我们可以重建图像。当然,这是有损压缩的一个示例,因为我们已经丢失了很多信息。

不过,我们可以使用完全相同的技术,通过为表示分配更多的空间来更精确地做到这一点:

Keras是一个Python框架,可简化神经网络的构建。 

首先,让我们使用pip安装Keras:

$ pip install keras

预处理数据

同样,我们将使用LFW数据集。像往常一样,对于此类项目,我们将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。

为此,我们将首先定义几个路径 :

 ATTRS_NAME = "lfw_attributes.txt" IMAGES_NAME = "lfw-deepfunneled.tgz" RAW_IMAGES_NAME = "lfw.tgz"

然后,我们将使用两个函数-一个将原始矩阵转换为图像并将颜色系统更改为RGB:

def decode_image_from_raw_bytes(raw_bytes):    img = cv2.imdecode(np.asarray(bytearray(raw_bytes), dtype=np.uint8), 1)    img = cv2.cvtColor(img, cv2.COLOR_BGR2RGB)    return img

另一个是实际加载数据集并使其适应我们的需求:

实施

我们的数据X以3D矩阵的形式存在于矩阵中,这是RGB图像的默认表示形式。通过提供三个矩阵-红色,绿色和蓝色,这三个矩阵的组合产生了图像颜色。

这些图像的每个像素将具有较大的值,范围从0到255。通常,在机器学习中,我们倾向于使值较小,并以0为中心,因为这有助于我们的模型更快地训练并获得更好的结果,因此让我们对图像进行归一化:

X = X.astype('float32') / 255.0 - 0.5

现在,如果我们测试X数组的最小值和最大值,它将是-.5.5,您可以验证:

print(X.max(), X.min())
0.5 -0.5

为了能够看到图像,让我们创建一个show_image函数。0.5由于像素值不能为负,它将添加到图像中:

现在,让我们快速浏览一下我们的数据:

show_image(X[6])

 现在让我们将数据分为训练和测试集:

sklearn train_test_split()函数能够通过给它测试比率来分割数据,其余的当然是训练量。的random_state,你会看到很多机器学习,用来产生相同的结果,不管你有多少次运行代码。

现在该模型了:

此函数将image_shape(图像尺寸)和code_size(输出表示的大小)作为参数。 

从逻辑上讲,该值越小code_size,图像将压缩得越多,但是保存的功能就越少,并且所复制的图像与原始图像的差异会更大。

由于网络体系结构不接受3D矩阵,因此该Flatten层的工作是将(32,32,3)矩阵展平为一维数组(3072)。

现在,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并开始我们的模型:

 之后,我们通过Model使用inpreconstruction参数创建一个链接它们,并使用adamax优化器和mse损失函数对其进行编译。

在这里编译模型意味着定义其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式。在我们的上下文中,目标是最小化,mse并通过使用优化程序来达到此目的-从本质上讲,这是一种经过调整的算法,可以找到全局最小值。

 结果: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ayer (type)                 Output Shape              Param #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input_6 (InputLayer)         (None, 32, 32, 3)         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equential_3 (Sequential)    (None, 32)                9833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equential_4 (Sequential)    (None, 32, 32, 3)         101376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Total params: 199,712Trainable params: 199,712Non-trainable params: 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输入是32,32,3。 

隐藏层是32  ,您看到的解码器输出是(32,32,3)

 模型:

在本例中,我们将比较构造的图像和原始图像,因此xy都等于X_train。理想情况下,输入等于输出。

epochs变量定义多少次,我们要训练数据通过模型过去了,validation_data是我们用来评估训练后的模型验证组:

Train on 11828 samples, validate on 1315 samplesEpoch 1/2011828/11828 [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] - 3s 272us/step - loss: 0.0128 - val_loss: 0.0087Epoch 2/2011828/11828 [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] - 3s 227us/step - loss: 0.0078 - val_loss: 0.0071...Epoch 20/2011828/11828 [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] - 3s 237us/step - loss: 0.0067 - val_loss: 0.0066

我们可以将 损失可视化,以获得 概述。

plt.plot(history.history['loss'])plt.plot(history.history['val_loss'])plt.title('model loss')plt.ylabel('loss')plt.xlabel('epoch')plt.legend(['train', 'test'], loc='upper left')plt.show()

我们可以看到,在第三个时期之后,损失没有明显的进展。 

这也可能导致模型过度拟合,从而使其在训练和测试数据集之外的新数据上的表现不佳。

现在,最令人期待的部分-让我们可视化结果:

def visualize(img,encoder,decoder):    """Draws original, encoded and decoded images"""    # img[None] will have shape of (1, 32, 32, 3) which is the same as the model input    code = encoder.predict(img[None])[0]    reco = decoder.predict(code[None])[0]    plt.subplot(1,3,1)    plt.title("Original")    show_image(img)    plt.subplot(1,3,2)    plt.title("Code")    plt.imshow(code.reshape([code.shape[-1]//2,-1]))    plt.subplot(1,3,3)    plt.title("Reconstructed")    show_image(reco)    plt.show()for i in range(5):    img = X_test[i]    visualize(img,encoder,decoder)

 现在,让我们增加code_size1000

我们刚刚做的就是主成分分析(PCA),这是一种降维技术。我们可以通过生成较小的新功能来使用它来减小功能集的大小,但是仍然可以捕获重要信息。

主成分分析是 一种非常流行的用法。

图像去噪

 另一种流行用法是去噪。让我们在图片中添加一些随机噪声:

def apply_gaussian_noise(X, sigma=0.1):    noise = np.random.normal(loc=0.0, scale=sigma, size=X.shape)    return X + noise

在这里,我们从标准正态分布中添加了一些随机噪声,其大小为sigma,默认为0.1

作为参考,这是具有不同sigma值的噪声的样子:

plt.subplot(1,4,1)show_image(X_train[0])plt.subplot(1,4,2)show_image(apply_gaussian_noise(X_train[:1],sigma=0.01)[0])plt.subplot(1,4,3)show_image(apply_gaussian_noise(X_train[:1],sigma=0.1)[0])plt.subplot(1,4,4)show_image(apply_gaussian_noise(X_train[:1],sigma=0.5)[0])

正如我们所看到的,几乎看不到图像的sigma增加0.5。我们将尝试从σ为的嘈杂图像中再生原始图像0.1

我们将为此生成的模型与之前的模型相同,尽管我们将进行不同的训练。这次,我们将使用原始和相应的噪点图像对其进行训练:

现在让我们看一下模型结果:

结论

 主成分分析,这是一种降维技术,图像去噪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