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序员必备数据结构:堆

时间:2022-07-23
本文章向大家介绍程序员必备数据结构:堆,主要内容包括其使用实例、应用技巧、基本知识点总结和需要注意事项,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,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。

前言

自从写完了上一篇:程序员必备数据结构:栈之后,就一直盘算着写一篇“堆”,今天动手了。

堆,是什么?

二叉堆是完全二叉树或者是近似完全二叉树。

二叉堆满足二个特性:

1.父结点的键值总是大于或等于(小于或等于)任何一个子节点的键值。

2.每个结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都是一个二叉堆(都是最大堆或最小堆)。

当父结点的键值总是大于或等于任何一个子节点的键值时为最大堆。当父结点的键值总是小于或等于任何一个子节点的键值时为最小堆。

下图用一个数组来表示堆:

由于其它几种堆(二项式堆,斐波纳契堆等)用的较少,一般将二叉堆就简称为堆。

二叉堆的应用

奈何我比较笨,网上五花八门的介绍,我就看出来三个字:堆排序。关于堆的一切应用,也都是基于堆排序的基础上衍生的,所以,本篇不废话,就围绕堆排序展开。

堆的插入

别问我怎么建堆,看完插入,自己去想,反正不是先排序,再建堆。

先看个图: 假设要在这个二叉堆里入队一个单元,键值为2,那么只需在数组末尾加入这个元素,然后尽可能把这个元素往上移动,直到挪不动,经过了这种复杂度O(logn)的操作,二叉堆还是二叉堆。

代码实现

#include<iostream>
#include<vector>

using namespace std;

void push_heap(vector<int>& vec, int num) {
	vec.push_back(num);
	int sz = vec.size()-1;
	int parent = sz / 2 - 1;
	while (vec[sz] < vec[parent]) {

		vec[sz] ^= vec[parent];
		vec[parent] ^= vec[sz];
		vec[sz] ^= vec[parent];

		sz = parent;
		parent /= 2;	
	}
}

int main() {
	vector<int> vec = {1,3,5,11,4,6,7,12,15,10,9,8};
	push_heap(vec,2);
	for (int i = 0; i < 13; i++) {
		cout << vec[i]<<" ";
	}
	cout << endl;
	return 0;
}

重新看这篇文章

在往下看之前,请诸君自行实现上面那个堆的插入与调整,因为我们接下来要进入源码了。

源码之前,了无秘密

向下调整算法

向下调整算法的说明:

*要建一个大堆,即最后每一个堆的节点的值都大于它的孩子

*我们先找左右孩子中最大的一个

*然后让最大的一个孩子和父节点进行比较:

如果孩子大于父节点的值,那么进行交换,并将孩子的值赋给父节点,孩子的值也随父节点的值变化,否则就结束。

*进行向下调整是从根节点开始的,因此,最终的大循环是孩子的值要小于数组存储的元素的值

代码实现(大堆)

//建堆

//建堆所用数组:vector<T> _a

	Heap(T* a, size_t n)
		:_a(a,a+n)
	{
		for(int i = (_a.size()-2)/2; i>=0; i--)
		{
			_Adjustdown(i);
		}
	}
//向下调整
	void _Adjustdown(int root)
	{
		int parent = root;
		int child = parent*2+1;
		//此处的条件有两个:
		//一个是当孩子的值小于父母的值时候这个已经在break处理过了
		//第二个条件就是当是叶子节点的时候
		while(child<_a.size())
		{
			//找左右孩子中值最大的
			if(child+1<_a.size() && _a[child+1]>_a[child])
			{
				++child;
			}
			//将孩子和父母做比较
			if(_a[child]>_a[parent])
			{
				swap(_a[child],_a[parent]);
				parent = child;
				child = parent*2+1;
			}
			else
			{
				break;
			}
		}
	}

向上调整算法

和向下调整算法很相似

*直接让孩子和父节点进行比较

如果孩子比父节点大的话,就将父亲赋给孩子,然后父亲的值进行改变,一直向上调整,否则结束

*调整结束的另一个结束条件是当调整到最上面的堆顶的时候结束,即就是孩子的值<0

上面那个尾插算法就是个向上调整的。

代码实现(大堆)

//尾插
	void Push(const T& x)
	{
		_a.push_back(x);
		_Adjustup(_a.size()-1);
	}
//向上调整
	void _Adjustup(int i)
	{
		int child = i;
		int parent = (i-1)/2;
		while(child >= 0)
		{
			if(_a[child] > _a[parent])
			{
				swap(_a[child],_a[parent]);
				child = parent;
				parent = (parent-1)/2;
			}
			else
			{
				break;
			}
		}
	}

堆顶元素删除

*先将要删除的堆顶的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进行交换

*然后删除尾部的元素

*再进行向下调整

代码实现

//尾删
	void Pop()
	{
		swap(_a[0],_a[_a.size()-1]);
		_a.pop_back();
		_Adjustdown(0);
	}

堆排序(大堆)

*如果我们是升序的话,要建大堆

*将第一个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进行交换,然后进行向下调整

*然后循环第二步,知道堆里剩一个元素,结束

代码实现

#include<iostream>
#include<vector>
using namespace std;
template<typename T>
class Heap
{
public:
	//构造函数
	Heap()
	{}
	//建堆
	Heap(T* a, size_t n)
		:_a(a,a+n)
	{
		for(int i = (_a.size()-2)/2; i>=0; i--)
		{
			_Adjustdown(i);
		}
	}
 
	//堆排
	void HeapSort()
	{
		//升序,建大堆
		for(int i = (_a.size()-2)/2; i>=0; --i)
		{
			_Adjustdown(i);
		}
		int end = _a.size()-1;
		while(end>0)
		{
			swap(_a[0],_a[_a.size()-1]);
			_Adjustdown(end);
			--end;
		}
	}
protected:
	//向下调整
	void _Adjustdown(int root)
	{
		int parent = root;
		int child = parent*2+1;
		//此处的条件有两个:
		//一个是当孩子的值小于父母的值时候这个已经在break处理过了
		//第二个条件就是当是叶子节点的时候
		while(child<_a.size())
		{
			//找左右孩子中值最大的
			if(child+1<_a.size() && _a[child+1]>_a[child])
			{
				++child;
			}
			//将孩子和父母做比较
			if(_a[child]>_a[parent])
			{
				swap(_a[child],_a[parent]);
				parent = child;
				child = parent*2+1;
			}
			else
			{
				break;
			}
		}
	}
	//向上调整
	void _Adjustup(int i)
	{
		int child = i;
		int parent = (i-1)/2;
		while(child >= 0)
		{
			if(_a[child] > _a[parent])
			{
				swap(_a[child],_a[parent]);
				child = parent;
				parent = (parent-1)/2;
			}
			else
			{
				break;
			}
		}
	}
protected:
	vector<T> _a;
}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