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分钟理解“命令模式”——设计模式轻松掌握

时间:2022-05-03
本文章向大家介绍三分钟理解“命令模式”——设计模式轻松掌握,主要内容包括其使用实例、应用技巧、基本知识点总结和需要注意事项,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,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。

什么是命令模式?

假设现在有一个请求处理类(低层类/第三方类),如果客户端拿到这个类之后直接调用它,那么客户端和这个请求处理类之间的藕合度过高。

这时候我们在客户端的请求发送类和请求处理类之间增加一个Invoker类,再将请求发送类发送的所有请求封装成对象,然后让Invoker类去管理这些请求对象,并决定这些请求是否允许执行、何时执行、按什么顺序执行。

由于在请求发送类和请求处理类之间增加了请求转发者,因此这两个类之间的藕合度就大大降低。

命令模式的类图

1.Invoker类用于管理客户端想要发送的请求Command;

Invoker中有一个List<Command>,用于存放客户端发来的还没有被执行的请求;

客户端通过Invoker类中的add、delete函数,向Invoker发送或删除请求;

客户端通过Invoker类的executeCommand()函数,一次性执行Invoker中尚未被执行的请求。

2.当客户端执行Invoker的executeCommand()函数时,该函数实际调用了当前Command对象肚子中的executeCommand()函数。

Command类中含有请求处理者Receiver的对象,客户端通过Command对象中的setReceiver(Receiver)函数来设置;

当客户端调用Invoker的executeCommand()时,该函数调用了当前Command对象的executeCommand()函数,该函数再调用Command肚子中那个Receiver对象的具体处理函数。

客户端代码:

main(){
	//创建Receiver对象
	Receiver receiver = new Receiver();

	//创建Command对象,并往Command肚子里设置该命令所要执行的处理类的对象
	Command commandA = new ConcreteCommandA();
	commandA.setReceiver(receiver);

	Command commandB = new ConcreteCommandB();
	commandB.setReceiver(receiver);

	//创建Invoker对象,并往它肚子里添加需要处理的命令
	Invoker invoker = new Invoker();
	invoker.add(commandA);
	invoker.add(commandB);

	//执行Invoker肚子里的所有命令
	invoker.executeCommand();
}

命令模式的优点

1.命令模式将请求发送者和请求处理者分离开,从而降低了这两个类之间的藕合;

2.通过在请求发送者和请求处理者之间增加转发类的方式,从而客户端发出的请求可以在被处理之前都存放在Invoker类的容器中,请求在被执行前就有了一个缓冲,能起到以下作用:

a)Invoker能够对客户端发出的请求进行排序;

b)Invoker能够决定是否需要驳回请求;

c)客户端可以在请求被执行前选择撤销某个请求;

d)在需要的情况下,客户端的请求可以被记录成日志;

3.增加新的命令时只需增加新的命令子类即可。

是否需要在程序设计的时候去猜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?

不需要!敏捷开发原则告诉我们:不要为代码添加基于猜测的功能!

如果不清楚一个系统是否需要命令模式,就不要着急着去实现它;在需要的时候通过重构代码实现这个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