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vaScript 正则表达式Ⅰ

时间:2019-09-16
本文章向大家介绍JavaScript 正则表达式Ⅰ,主要包括JavaScript 正则表达式Ⅰ使用实例、应用技巧、基本知识点总结和需要注意事项,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,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。

㈠什么是正则表达式?

⑴正则表达式,又称规则表达式。(英语:Regular Expression,在代码中常简写为regex、regexp或RE),计算机科学的一个概念。

   正则表达式通常被用来检索、替换那些符合某个模式(规则)的文本。

⑵正则表达式是对字符串操作的一种逻辑公式,就是用事先定义好的一些特定字符、及这些特定字符的组合,组成一个“规则字符串”。

   这个“规则字符串”用来表达对字符串的一种过滤逻辑。

⑶正则表达式通常缩写成“regex”,单数有regexp、regex,复数有regexps、regexes、regexen。

㈡正则表达式的目的

给定一个正则表达式和另一个字符串,我们可以达到如下的目的:

⑴给定的字符串是否符合正则表达式的过滤逻辑(称作“匹配”)

⑵可以通过正则表达式,从字符串中获取我们想要的特定部分。

 

㈢正则表达式的特点

⑴灵活性、逻辑性和功能性非常强

⑵可以迅速地用极简单的方式达到字符串的复杂控制

⑶对于刚接触的人来说,比较晦涩难懂

㈣正则表达式语法

/正则表达式主体/修饰符(可选)

示例:

var patt = /baidu/i

⑴  /baidu/i  是一个正则表达式。

⑵  baidu  是一个正则表达式主体 (用于检索)。

⑶  i  是一个修饰符 (搜索不区分大小写)。

㈤使用字符串方法

⑴在 JavaScript 中,正则表达式通常用于两个字符串方法 : search() 和 replace()。

⑵search() 方法 用于检索字符串中指定的子字符串,或检索与正则表达式相匹配的子字符串,并返回子串的起始位置。

⑶replace() 方法 用于在字符串中用一些字符替换另一些字符,或替换一个与正则表达式匹配的子串。

㈥search() 方法

⑴search() 方法使用正则表达式

示例:

使用正则表达式搜索 "Runoob" 字符串,且不区分大小写:

var str = "Visit Runoob!"; var n = str.search(/Runoob/i); 输出结果为:6

⑵search() 方法使用字符串

search 方法可使用字符串作为参数。字符串参数会转换为正则表达式。

示例:

检索字符串中 "Runoob" 的子串:

var str = "Visit Runoob!"; 
var n = str.search("Runoob");

输出结果为:6

㈦replace() 方法

⑴replace() 方法使用正则表达式

示例:

使用正则表达式且不区分大小写将字符串中的 Microsoft 替换为 Runoob :

var str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"demo").innerHTML; 
var txt = str.replace(/microsoft/i,"Runoob");

结果输出为:Visit Runoob!

⑵replace() 方法使用字符串

replace() 方法将接收字符串作为参数:

示例:

var str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"demo").innerHTML; 
var txt = str.replace("Microsoft","Runoob");

★使用 RegExp 对象

在 JavaScript 中,RegExp 对象是一个预定义了属性和方法的正则表达式对象。

㈧使用 test()

⑴test() 方法是一个正则表达式方法。

⑵test() 方法用于检测一个字符串是否匹配某个模式,如果字符串中含有匹配的文本,则返回 true,否则返回 false。

⑶以下实例用于搜索字符串中的字符 "e":

⑷示例:

var patt = /e/;
patt.test("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!");

字符串中含有 "e",所以该实例输出为:true

㈨使用 exec()

⑴exec() 方法是一个正则表达式方法。

⑵exec() 方法用于检索字符串中的正则表达式的匹配。

⑶该函数返回一个数组,其中存放匹配的结果。如果未找到匹配,则返回值为 null。

⑷以下实例用于搜索字符串中的字母 "e":

/e/.exec("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!");

字符串中含有 "e",所以该实例输出为:e
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shihaiying/p/11530698.html